6、7年級志工 傳愛泰緬邊境
2006.06.18 中國時報 喬慧玲/台北報導
台灣和泰緬就地理距離而言,並不算遠,但國人給予當地難民的實質關懷,卻似乎顯得遙不可及。一群6、7年級的國內志工青年以具體行動,進入泰緬邊境,幫助當地難民下一代和弱勢村落,讓愛穿越空間藩籬,送到世界另一個角落。
620 世界難民日前夕,中國人權協會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昨日舉辦座談會,志工和聽眾分享海外服務心得。台大社會系博士班學生趙中麒去年加入泰國志工團,負責學前兒童發展計畫。他表示,難民營中經濟活動欠缺,成人多無所事事,幼兒相對缺少刺激,但幼兒期是人格發展重要時期,協會一方面推動學前教育,同時也深入家庭,了解兒童家長身心狀況,雙管齊下。
趙中麒說,進入難民營前,一般人多會抱持是來幫助對方的心態,但志工第一守則卻是避免告訴當地人他們需要什麼,因只有難民知道自己的需求,志工的角色就是提供協助。
協會也將觸角延伸到邊境上的泰國貧困村落,現已開辦8所小學教授泰文,但為避免甲良族有被「泰化」的危機,協會結合文史工作室將部落文化引入教育中,受到肯定。
甫從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畢業的陳玫伶在服務中發揮專長,協助當地診所推廣公衛觀念。
泰國境內的緬甸難民無身分證,無法看病,若要到私人診所就醫,須冒著穿越重重檢查哨的風險,安全考量往往使得小病拖成大病。
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員張利安就讀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,他參與的計畫是提供貧困山區兒童資訊啟蒙,一點一滴增加對電腦科技的了解;透過科技網路,難民也有機會在國際上發聲,減少被孤立感。
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兒童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現於電腦上時,驚訝得瞪大了眼睛,連村裡大人都跑來看,「盛況像是早年台灣社會的蚊子電影院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