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起泰緬邊境的希望

2007.08.05 記者∕作者:彭郁娟單德榕

串起泰緬邊境的希望
張利安帶著募集來的電腦前往泰緬邊境,希望藉由實際的接觸,啟發當地難民甲良族小朋友對電腦的興趣。(圖/張利安 文/蔡佳倫)

踏進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張利安位於中原大學資管系的辦公室,發現辦公室多位同學正盯著電腦螢幕,針對各項不同的服務案,構思、發想。小小的空間中,承載了多少弱勢朋友的希望與期盼。

早先透過網路交談時,覺得張利安是位積極熱情的陽光男孩,親眼見到他,本人戴著眼鏡,一派斯文白淨模樣,和想像中的形象有些出入,但幾句話談下來,你很快會感受到他的熱忱,沒有太多花巧的包裝,就是簡簡單單提出想法,發現他們可以做的事情,就努力把事情完成。

熱忱發心 雲端部落賣水蜜桃

2003年,當張利安還是大一新鮮人時,就曾參加中華民國希望基因發展協會辦理的數位小英雄活動,號召大專資管青年擔任「數位光點」,培育原住民兒童數位能力,並輔導小朋友架設部落網站,透過網路介紹部落內的自然與人文風貌,吸引媒體報導與觀光人潮,帶動參地方經濟。巴陵國小學童架設的「雲端的部落-巴陵拉拉山」與「山嵐裡的珍珠-拉拉山水蜜桃」更分別榮獲2003及2005年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白金獎及銀牌。

在山上與部落相處日久,有感於復興鄉盛產水蜜桃卻經常面臨滯銷窘況,造成當地居民生計困難。於是張利安與同學主動與在地農戶合作,利用電子商務,推廣當地出產的水蜜桃,不僅建立果農網站資料,也教導農友基本的網路溝通技巧(收發郵件、回覆網路留言或使用線上即時通訊),直接與網路顧客互動,瞭解產品銷售狀況,藉由網路資訊的散佈與媒體報導,不僅提高當地知名度,更吸引民眾主動上網蒐集旅遊資訊或訂購農產品,增加農友銷售產品的新通路。

張利安與同學結識一群擁有電腦技能的脊髓損傷朋友,這些朋友在身體與行動上雖然遭受桎梏,但透過資訊技術的輔助,在網路世界裡,他們也能擁有無限的可能。於是同學們合力推動、培訓脊髓損傷朋友們投入網路行銷。一方面讓傷友們能重返社會,透過工作的成就,得到更多的支持與鼓勵。另方面,也讓偏遠地區農產品的網路行銷,能突破專案服務的限制、並淡化公益訴求,將焦點回歸產品的品質與口碑,讓產品行銷走上正常商業化的運作模式,透過的策略合作,希望建立一套自立的機制,永續經營。

惻隱之心 投入泰緬邊境服務

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,張利安在2005年投入泰緬邊境資訊服務。最初是所上教授蔡義昌看到泰緬邊境難民聚落,在城鄉差距與資訊缺乏的惡性循環下陷入弱勢與貧窮的報導,希望同學們可以發想協助方案,開始和幾個同學結合畢業學長姐募集一批電腦硬體設備,捐贈給當地Maephoo小學。5月間,手機王網站派遣一位網站工程師協助當地建立資訊基礎設備,8月,幾位同學帶了募集到的電腦,也沒想太多,就出發了。

張利安靦腆地說,2005年8月與2006年2月間兩次服務之行,停留時間都不長,這麼短的時間想讓當地朋友瞭解電腦操作並不容易,但至少為他們開啟了一座希望之橋,藉由對電腦的接觸與認識,啟發泰緬邊境難民甲良族小朋友對電腦的興趣,同時也將他們的故事帶回台灣,讓更多的國人聽到甲良族流離失所的故事,每一篇報導與每一筆捐款,都是這些小朋友的機會與希望。

即時行動 一點一滴累積能量

張利安說,投入服務不需要想得過頭,想要一次就獲得什麼重大的進展,重要的是去激發行動的動力,實際接觸、體會,慢慢累積成果,在經驗中逐步學習、摸索出更適切的道路,過程中或許受挫、或許難免疲憊,但只要持續去做,總會找到解答、看到希望。或許是小朋友們的一個眼神、一朵微笑,又會讓人找回當初決心堅持下去的那股勇氣。在他斯文的形象下,有著一顆真實不浮誇的心,平凡踏實的找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行動,然後努力完成。

今年暑假,張利安和同學計畫在7、8月間辦理兩梯次的海外服務志工團,為泰緬邊境梅道診所青年及泰國邊境村落小學學童辦理營隊、開辦資訊課程等服務,同時也計劃回國後召開巡迴座談,讓努力的成果能持續累積,加深民眾對泰緬邊境議題,與青年參與海外數位服務工作有更多的具體瞭解,他們深深期盼,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能夠持續給予關注,對這些偏遠地區正在受苦的人們,伸出溫暖的援手。

延伸閱讀:有興趣的讀者可上部落格http://blog.yam.com/tmbit深入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