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難民日談志工服務(二)志工服務結合課程 中原資管教導學生新價值觀

2006.06.23 中央廣播電台 線上收聽
撰稿:王韋婷 編輯:黃啟霖 新聞引據:採訪

外界多半認為7、8年級的年輕人,都是「草莓族」,承擔不了壓力,也沒有辦法自己獨立企畫、完成一件事情;但是在中原大學資管系,他們藉由課程的安排,學生可以同時擔任志工,重新訓練學生的能力,讓學生肯定自己,同時也讓志工服務耳目一新。

◎學校不只教專業也教正確人生觀

台灣的大學生除了給人吃、喝、玩、樂的印象之外,也可以默默貢獻一己之力,成為海外人道救援的種子。中原大學資管系除了教授同學資訊專長之外,5年前,系上老師有感而發,認為學生除了學東西,也應該學到正確的價值觀,於是便想到把課程和志工服務結合,讓學生體驗不同的人生觀。中原大學資管系教授蔡義昌說:『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?事實上10年前,我們有一群老師覺得網路時代已經來了,有很多事情可以做,所以我們10年前開始推動學生網路創業,後來創業學程是有他很即時的效果,但是對於大學生來講,創業之後的價值,比較沒有辦法那麼清楚的衡量,包含老師都一樣,不見得能夠處理得很好,感覺上對學習的本質並不是很好,我想我們給大學生的學習,就是除了能夠學到東西,也要能夠學到方向,就是說,價值觀到底是不是正面。所以5年前我們就改成「利他」,盡可能不要在學校裡面唸書,因為這樣的話沒有什麼好參考,我們總覺得你即使是一年級,你上一門課,甚至你上一小時的課,你的能力都在提升,應該都可以找到用得到你能力的地方,所以我們想,這樣就單純的,反正這種利他的思考一建立起來,一年級就找國小,所以一年級去國小協助老師做資訊融入的教學,其實老師也很高興;到了三年級,畢竟資訊管理學三年,基本的網站、電子行銷、電子商務都會了,那他就去幫原住民賣水果,其實也很好啊!』

◎學生自動成立志工團 從無到有募集資源

中原大學資管系同學所成立的「泰緬志工服務團」就是難民教育工作裡最好的代表。他們和國內的人道團體合作,一起和當地「人權女醫生」辛西雅的難民學校一同幫助難民,辛西雅女醫生救治難民的疾病,泰緬志工服務團則在難民學校教導學童學習電腦。泰緬志工服務團隊長張利安,目前是資管系大四的學生,從去年8月開始到現在,已經前往泰緬邊境服務3次,張利安說:『梅道診所這部分,我們已經建置好電腦教室,接著我們要規劃電腦課程,也會派人過去做教學,那另外還有一部份,梅道診所下面有設立國中、國小,我們接下來也會用同樣的作法,今年暑假會針對難民學童做教學。』

資管系同學一進大一,就有和志工服務結合的必修課,透過志工服務,學生可以貢獻自己的資訊專長,同時也從被服務對象上學習人生經驗,中原大學資管系系學會數位服務組組長陳建翔同學,目前在系上負責推廣志工服務。陳建翔說,參加志工服務的同學完全都是出於自願:『跟據我們的經驗,大一一進來幾乎是全部人都會選擇(志工服務),接下來到大三可能有 60%到80%,那不是因為學生逃避,而是因為學生做的東西不像大一那麼單純,案子已經不像大一遇到的這麼樣的單純化;第二點是,一個老師只能帶三組專題,所以會有那個限制在。』

只是,台灣本身的數位落差問題,遠比偏遠的泰緬地區要好得多,前往泰緬邊境服務的志工團,每次出隊,都是從無到有,自己想辦法募集資源,張利安說:『從去年8月到今年,到未來暑假,所有的經費都是自己去跟企業、跟公部門募款,我們這幾趟的旅費,絕大部分是透過基金會的贊助,跟青輔會的資助,基本上等於是我們訓練學生作服務、自己找資源,跟企業募款、跟政府提案。』

◎志工服務 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

蔡義昌教授指出,學生在募集資源、規劃服務課程的過程中,必須主動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,同時也要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蔡義昌說:『讓學生接觸之後,他才會慢慢體會,兩個層面,一個是很多事情不會有人幫他準備好,所以他必須不只扮演螺絲釘的角色,他必須主動跳出來,要不然他的問題沒辦法解決。很多環節的問題都要錢,所以逼得學生一定要去募款、寫企畫書,而且設身處地的著想,這些事情對於出錢的人有什麼效益?對於接收的人怎麼利用?然後如何把這些成果讓媒體知道?我覺得,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過程。當然到現在看起來,學生也能夠設身處地去想,所以寫出來的企畫書勉強都還可以募到一些資源給當地使用。我個人的感覺是,因為這種都是屬於個案型,最後認同、來參與的學生,對他們整個人生觀有很大的改變,我要強調,並不是他們畢業之後一定是投入社會工作,而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,可以瞭解自己也可以做到哪些事情,而且是對於周邊、或者是遠地的人,貢獻一些心意,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幫助,讓他知道說,其實他現在這個階段也有能力,要不然,像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情況是,大家都覺得大學不夠,所以還要繼續往上念研究所,碩士唸完不夠,一直都有一種叫做「能力缺乏」的恐懼,我覺得這個對學生來講,至少他有基本的信心。有可能他以後進到專業機構,他的能力還是不夠,但至少他會學,自我學習、自我解題的能力,(這方面)是有訓練起來。』

◎體驗難民生活 學生決定終身做志工

張利安表示,在泰緬邊境的服務經驗中,他見識到泰國鄉村的基礎建設有多落後,一整間學校只有兩台電腦;他也看到在泰國工作的緬甸難民,因為沒有身份證,一個月的薪水只有新台幣1,000到2,000元,張利安說:『其實我們發現到,他們(難民們)學東西很積極,因為溝通有問題,變成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,通常是去記使用的步驟,其實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很強,很可惜的是他們的資源太少,他們看到這些電腦就是很高興。我們當時有個同學帶了本英文的電腦書,我們在當地那幾天的時間,他一直拿著那本英文書,還說能不能讓他去翻印,他們很珍惜學習的機會。他們的生活情況,就算他們出去外面工作,因為他們沒有合法身份證,可能比台灣的外勞還廉價,他們在當地,一個人的薪水1個月大概(新台幣)1,000多塊已經算很好了。那吃飯的話,我聽說在梅道診所那邊,他們一天大概只吃兩餐,他們不吃中餐,中午就休息。』

張利安也表示,體驗過海外志工服務之後,以後也會透過民間組織,在正常工作之外,繼續當志工,張利安說:『第一趟去年8月過去,震撼是滿大的,出了國才發現很多情況跟台灣不一樣,不能再用在台灣時候的思考方式,在當地做服務,有很多時間去想,要怎麼面對當地的生活?怎麼去應付現在要做的事情?有很多時間去思考那些問題。整個下來體驗很多、收穫很大,我覺得,透過服務自己也學到滿多東西,有很多機會去思考不同國家的問題,台灣跟當地的問題,思考邏輯就不像之前留在台灣的單向思考,因為我到那邊做服務,也會跟當地的泰國青年,也就是原住民一起做教學,所以有時候想事情就不能只是想,我跟同學要怎麼完成這件事情,還要去想怎麼讓別人一起完成這件事情,訓練學生系統化的思考。』

◎大家結伴快樂做義工

志工服務改變了這些大學生的人生觀,但是志工服務的艱鉅和理想性,沒有辦法讓這些小小種子滿足現實生活的需求,蔡義昌指出,這正是他們成立志工服務團的用意所在,他們是要引導學生幫別人解決問題,快樂、容易地做志工,蔡義昌說:『我想我們希望能夠把志工的服務,我們用一句口號就是,「大家結伴,快樂輕鬆做志工」,我們希望不是只有中原大學自己在做,也不希望只有那個學校在做,(志工服務)本身就是一個很容易交朋友的環境,要讓大家能夠很容易地做。我們的感覺是,很多人有善心,但可能24小時裡面只有一個小時有善心,或者想做,但是你在都市裡面沒辦法做,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種聯盟、網路的服務、腦力的服務,讓這些學生都能夠引導到去幫別人解決問題,我想這個動力是非常大的。』

目前,泰緬志工服務團已經擴大志工招募對象,他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機制,讓更多台灣的青年學子瞭解,在世界許多角落,還有很多人等待大家伸出援手。同時,中原大學資管系的志工服務團也把觸角伸到非洲地區,希望播下更多人道關懷的小種子,貢獻自己在學校的專長,並且在援助難民的土壤中生根發芽。